2007年1月3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贺卡讨薪”与法律追薪
劳剑

  “剪贴”两则有关讨(追)薪的新闻。
  一则是,30多位农民工为讨得被拖欠的30多万元薪水,向陕西的一家建筑公司寄去贺卡,据说后来欠薪方向媒体表示要将欠薪足额发放到农民工手中。
  另一则是,在义乌市打工的6位来自江西的农民工,被拖欠了7700元薪水,他们向该市法律援助中心反映,3天后便如数拿到了这笔薪水(1月25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确实,“贺卡讨薪”与那些“跳楼讨薪”,以及其他种种“暴力讨薪”相比,要“温馨”得多,但其不快乐却是相同的。至于效果,单看欠薪方只是向曝光此事的媒体发去说明,就可见一斑——人家顾忌的并不是“贺卡”,而是媒体。
  “贺卡讨薪”,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实在是“死马当活马医”了。这凸显了民工讨薪的艰难,更反映出法律跟进的必要。
  这几年,政府为解决欠薪应该说是雷厉风行的,可欠薪新闻还是时有报道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调查显示,除了一些老板丧尽天良外,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工的讨薪成本太大。据全国总工会测算,为帮农民工讨回被拖欠的约1000亿元工资,整个社会付出了至少3000亿元的成本,其中包括经济成本、时间成本、政府成本和法律援助成本(2005年6月9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。以这样的成本去讨薪,不要说农民工承受不起,就是对整个社会来说,也太昂贵。
  所以我觉得,“法律追薪”才是发展的方向,既符合农民工的利益,也切合政府的目的,更契合法治建设的理念。
  在义乌打工的这6位江西民工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、轻松地拿到被拖欠的薪水,就是因为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法律援助“绿色通道”制度。比如,援助中心通过现场调查取证以尽早固定证据,并现场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;在法律文书生效后,还代为农民工们申请执行;得到执行款后,还将款项邮寄回农民工老家。如此种种,有效降低了农民工自身的讨薪成本。
  “贺卡讨薪”和“法律追薪”,一“讨”一“追”,显现的主体和过程迥然不同。前者是农民工们孤立无援的“个人努力”,被动而无奈;后者是政府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,特别是法律的有力“出击”,主动而又顺畅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。
  同时,“法律追薪”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——大大降低了讨薪的成本。义乌市法律援助中心去年一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多达526件,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610万元,而为此支出的只有20万元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只有依法办事,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和社会的成本。
  因此,农民工的欠薪问题,只有依法解决。法治,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